第43章 包裹 等苏慧兰拆开包裹,巧了,王大娘……

类别:玄幻奇幻 作者:水棠字数:3749更新时间:25/11/13 11:00:00
  等苏慧兰拆开包裹, 巧了,王大娘也邮来了花生、瓜子,苏慧兰掂量着,每样差不多有三斤重, 估计大娘这是把她自家那点“春节特供”的指标都给用上了!
  除了花生、瓜子, 里面还有一块军绿色的斜纹布, 两块肥皂, 两副棉纱手套, 还有两条今年初刚从沪市那边传过来就风靡整个滨河的“节约领”!
    奇 书   网  w w  w . q i s   h u 6  6 . c o  m 
  这两条“节约领”一条白色、一条是黑、白、棕红三色格子式的, 苏奶奶看着喜欢, 当初在滨河逛百货商店那几天, 都赶上店里断货, 孙女想买也没买着, 这回好,人家一下就给寄来了两条!
  老太太拿着两条领子挨个往孙女身上比量, 不管是白色、还是花格子,都把苏慧兰的小脸衬得白净净、水灵灵, 好看的不得了!
  包裹里还夹着一封王大娘写的信, 信上开篇就“数落”苏慧兰是“坏丫头”,当初走的突然也就罢了,给寄个邮包地址却不好好写,害得她又是跑厂子里人事科找人帮忙查苏爸爸的原籍地址,又是到街道派出所请警察同志确认她们当初的户籍迁出地,费了老大劲儿才找准了地方!
  王大娘说她寄来的咸肉特别好吃,家里孩子们每次吃的时候都差点抢起来,就是让她以后别再寄了,乡下养口猪也不容易, 她们那里又那么冷,让她把那些肉都留起来自己吃或者换点钱,还说苏慧兰是她看着长大的孩子,心里也把她当半个闺女,她不会跟她外道,现在只要知道她在这边过得好就行了。
  信的末尾又提到苏大旺一家上个月已经搬出了钢厂家属区。
  原来,因为之前苏奶奶那么一闹,两口子的名声彻底臭了,苏大旺整日酗酒,工作态度不认真,到底在一次夜班的时候差点闯了祸,厂里把他从平炉车间撸下来,撵去做挑煤渣的力工,这个活儿又脏又累不说,工资待遇照比一线的平炉工人还直接降了一半。
  苏大旺丢了好工作,苏婶婶食堂的“临时工”也没保住,被人顺势挤兑下来了,两口子实在待不下去了,就花钱求爷爷、告奶奶的给调去了城郊那边一个小冶炼厂,具体干什么不知道,总归是比不上这边钢厂的。
  这一家人是在王大娘写这封信的头两天搬走的,走的那天冷冷清清,也没谁出来送,估计以后也没什么机会再见面了。
  苏慧兰给苏奶奶念完这封信,老太太先是解恨似的大骂了两声“活该”,之后神色便黯淡了下来。
  苏慧兰知道奶奶一定是想起了爸爸。
  对苏大旺这样的结局,她一点也不意外,这个人心术不正,以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,如今还能在滨河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,已经算是走大运,就是白瞎了爸爸和奶奶当初的那份心!
  不过她现在倒是盼着苏大旺能在新地方赶快站住脚,可千万别潦倒落魄的再回村子里,她如今可是觉着老家的生活有滋有味的,虽然气候恶劣了点,可她有粮、有肉、有钱,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,更有处处爱她的亲人在身边,她可不想让苏大旺那一家子回来碍眼。
  苏慧兰怕奶奶老是想着爸爸伤心,赶忙又拆开了钱伯伯家寄来的包裹。
  包裹里有用布袋分别装好的红豆、绿豆、糯米和两包红糖,还有一件深红色的毛衣。
  里面同样夹着一封信,是钱伯伯的女儿钱春晓写来的。
  信上说他们一家很感谢她寄来的咸肉和米面,想给她寄一些回礼,只是一直打听不到她的详细地址,最后还是凑巧寻到了她之前的邻居王大娘那里,才拿到如今的准确地址,所以回礼也晚了些。
  信里特意提到了上次苏慧兰去时留下的那一百四十块钱,说她母亲自从拿到这笔钱就一直很不安心,因为他们都清楚当初父亲即便对苏慧兰有过帮助,也不可能有这么多钱!
  本来她母亲是想找个机会把这笔钱尽快还回来的,只是没想到十二月初的时候,她的爷爷突然生了场急病,没奈何将这钱动用了一部分,如今他们家没法如数奉还,只好先欠着。
  末尾处还说她已经到街道报了名,等过完年就会到这边林场来,到时候她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,会慢慢把这笔钱还清。
  随信附带了一张一百四十块钱的欠条,字迹秀丽工整,欠款人落款是“钱春晓”三个字。
  苏慧兰记得这个姑娘好像比自己还小了两个月,今年才初中毕业,学习成绩很好,而且多才多艺,钱伯伯在世的时候最喜欢这个女儿,总是说他是三个孩子里最像他的。
  那时,苏慧兰在苏大旺家每天争分夺秒的学习、干家务,一直也没时间跟她接触,后来他们搬到煤炭厂的家属区就更没什么机会见面了。
  上次她去钱家,钱春晓刚好不在,也不知道印象里那个清秀的小姑娘如今什么样子了,想着年后就能见到,心里还是挺期待的。
  倒是苏奶奶听孙女读完这封信,不由感叹道:“这也是个好闺女,要是她爸还活着,估计也不用来咱这儿遭这份罪!”
  苏慧兰想到林场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简陋的居住条件,确实挺遭罪的,赶忙提笔给钱春晓写了封信,把这边她所了解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下,嘱咐她备好御寒的衣物和一些必需品。
  至于其他零散东西倒是不忙着带,听说林场的宿舍都是十几个人睡一间屋子的大通铺,个人空间有限,东西带多了反而不好处理,到时候要是缺了、少了什么,苏慧兰这边可以帮着添置。
  写好了信,算算时间,今天是腊月初四,阳历已经是73年一月七号,明天把这封信邮过去,估计那边年前就能收到,正好来得及让他们把东西置办齐。
  另外,她也给王大娘回了封信,年前就不再给邮什么东西了,免得对方收到后又惦记着给她回礼,这么细水长流也是好事。
  两封信写完,苏奶奶就招呼孙女来试试钱家邮来的毛衣,钱春晓信上说这毛衣是钱伯母亲手织的,毛线是她们能买到的最新鲜的深红色,想着苏慧兰过年的时候穿上也能添几分喜气。
  这件毛衣元宝针、鸡心领,苏慧兰穿上以后,因为皮肤白,整个人显得十分文静好看,再配上王大娘送的“节约领”,把雪白的衣领从鸡心领口里翻出来,越发衬得人精神、有气质,苏奶奶看得直点头,连说钱家的人有心,这毛衣织的快赶上百货商店里卖得那些了!
  将邮包里的东西收拾妥当,祖孙俩简单吃了口晚饭,就上炕休息了。
  半夜忽然起了大风,隔着一扇窗子,嗷嗷叫的西北风让人心慌,把祖孙俩都给吵醒了。
  外屋地炉坑里的火早就熄了,屋里现在除了炕上有股热乎气,其他哪哪儿都凉飕飕的,尤其是靠近窗户附近的区域更是透着一股股寒风,估摸这会儿外面得有零下四十几度了。
  苏慧兰打着手电筒四外检查了一下,发现窗子两边的墙角和东面墙上结的寒霜又扩大了不少,担心外屋地里的水缸、酸菜缸啥的会上冻,就连夜起来又生了一炉子火。
  等忙活完,一看表已经凌晨两点多了,赶忙脱了衣服又钻回被窝里,苏奶奶摸着孙女冻得冰凉的手脚,十分心疼,直埋怨今年冬天咋这么冷。
  其实苏慧兰早听学校里的孩子们说了,今年冬天照比往年不算太冷,苏小奎说他蹲茅坑的时候习惯数手指头,往年这时候刚把十个手指头数三圈,屁股就冻上了,今年都数到四圈了还没冻呢!
  苏慧兰听得哭笑不得,可也说明今年的天气其实还算照顾她这个新来的。
  祖孙俩说了会儿话,等着火墙开始散发热度,屋里渐渐暖和起来,苏奶奶才撑不住,拉着孙女的手不知不觉就睡着了。
  苏慧兰给奶奶盖好被子,黑暗中听着奶奶的呼吸声,也很快陷入了梦乡。
  第二天早上起来,天空阴沉沉的,像是随时会下一场大雪的样子。
  这让苏慧兰有些犹豫,想着要不等过一天再去公社寄信,可她又怕万一真连着几天下大雪,到时候出门更费劲,不如趁着现在还没下起来,动作快一点,早去早回。
  结果她这边正跟奶奶说这事呢,那边李老太的大儿子就来了!
  这位李大叔是来报丧的,李老太的老爹今早上没了!
  出了这事,苏慧兰自然不能再出门,不光她,这两天伐木队也不会再上山了。
  别看秀山立村时间不长,但村里大伙儿都挺团结,基本是一家有事,百家应。
  尤其去世的这位老爷子在村里辈分最高,村里几乎都是他的晚辈,他的葬礼,基本上全村的人都要到场。
  而且从打寿材、入馆、送行、挖坟、出殡、下葬,哪怕如今是特殊年代,不兴大操大办,但是有些程序还是不能省的,无论哪个步骤都要用到不少人。
  尤其出殡抬棺这一步,抬棺人一般分八人,十六人,二十四人,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来。按照这位老爷子的辈分,是能用三十二个抬棺人的。
  其中,抬棺的人又有不能用直系亲属和未婚男人的规矩,还要避免属相相克,再早村子里人少的时候,人都凑不齐,还得去别的地方请人。